推广 热搜: 山西  ___  朔州  山阴县  朔州市  怀仁  山西朔州  经济    招商 

朔州清明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日期:2023-04-28 16:00     浏览:126    
核心提示:陈永胜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2009年开始,它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从全国来看,这个节日的习俗主要是扫墓祭祖,缅怀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功绩。这是各地的共同特征。此外,不少地方还有插柳戴柳、秋千风筝等习俗。常言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朔州的清明节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过法。一从节气上来

 陈永胜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2009年开始,它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从全国来看,这个节日的习俗主要是扫墓祭祖,缅怀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功绩。这是各地的共同特征。此外,不少地方还有插柳戴柳、秋千风筝等习俗。

常言说“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朔州的清明节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过法。

从节气上来看,朔州的清明节正处在寒冬已经过去,杏花悄然怒放的时期。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里,二十四节气主要起着提醒气候变化以及安排农业生产的作用。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天清地朗,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在这百鸟鸣春的日子里,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

以前,不少朔州人常常把寒食节和清明节看成是一个日子,有的人干脆把清明叫做寒食。其实它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清代初期,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的前一日。它是一个禁忌性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所谓禁忌,就是在这一天人们不准生火做饭,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食物。因此这一天叫寒食节,也叫禁火节、禁烟节。

所谓纪念,相传是纪念介子推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辅佐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爱名利,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最终被焚而亡。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厚葬于绵山,立庙修祠,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据说,清明节最早始于周朝,秦汉礼制规定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要到祖陵祭祀供奉。到了唐明皇开元年间,下诏改制废除了除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以外的一切拜祭活动。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互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这就形成了后来的清明节。

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相比,清明节最大的特点是墓祭,也就是去墓地祭奠故去的祖先和亲人。朔州人把清明节扫墓祭祖叫做“上坟”。

既然要上坟,难免是需要提前准备一下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普遍贫困,凡事都得自己动手,上坟的馍馍需要自己蒸,敬的纸钱也是买上麻纸回家自己剪。另外还需要买一定的香、白酒等祭品,倘有富余,再买上一斤细点心那就再好不过了。至于说水果,那个年代是不敢奢望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手头也日渐宽裕了,冥钞冥币、“金银元宝”“织锦丝绸”等祭品和食品、瓜果等供品应运而生,极大地满足了上坟人的需求。可以说,只要舍得花钱,就会要啥有啥。到了坟园,先要谢厚土,然后是在坟前圈围墙,就是用一根树棍在坟前划一个大大的圆圈充当围墙,并留下一个豁口充当大门。供品摆放好后便开始上香、烧纸钱、磕头,嘴里说着“xx取钱来”的话语。祭奠结束后,要把供品撒向坟园四周,意思是要慰问一下那些无家可归的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近年来,政府严禁烧纸,提倡文明祭祀,不少市民纷纷响应,以鲜花代替了纸钱,同样达到了寄托哀思的目的。

如果是信奉基督教的家庭,上坟就简单了,除去扫墓添土外,不烧纸钱也不磕头敬香。至于供品,因人而异,可上可不上。我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爷爷上坟了,从此年年不脱空。我们家的祖坟在城西曹沙会村的北面,离城大约四五里地,步行用不了一个钟头。我爷爷是耶稣教徒,上坟时,带上前一天就买好的二斤细点心,担上箩头、扛上木掀(一种木制的锹),再领上我,出了西城门,穿过西关当街直奔曹沙会村。

到了祖坟后,爷爷不慌不忙地点燃一根香烟,然后从纸包里取出一个细点心给我吃,笑着对我说:“慢些吃,小心噎住哩。”这时,我忙着吃点心,哪还有心思回答爷爷的话。

据爷爷说,我们的祖坟当初买时有两亩地,到了1973年前后,四周被农田挤占,大约不到半亩了。立祖的人叫陈主,坟丘并不高大,我爷爷在这个坟头前放两个细点心,对我说:“这是我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坟。”陈主脚下的一排有两座坟丘,我爷爷在东边的坟丘前放了四个细点心后,说:“这是我爷爷奶奶的坟,我爷爷名叫陈国祥。西面那座是我二爷的,名叫陈国祯。”爷爷边说边走到西面他二爷的坟前放了一个细点心。

陈国祥,是我爷爷的爷爷,生有四男二女,四男的单字分别是:杰、贵、福、全。我爷爷的二爷叫陈国祯,仅有一男,名叫陈元。我爷爷的父亲叫陈福,也就是我的老爷爷,1968年去世。1978年前,我的老奶奶还健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我爷爷在他父亲的坟头敬献的只有两个细点心。我爷爷说:“我们叔伯兄弟共8人,我爷爷数望我亲哩,我小时候,我爷爷吃请坐席时总喜欢把我带在身边。”言外之意好像是在解释为何要在陈国祥的坟前摆放四个细点心。

等祖先们“吃完”细点心后,我爷爷担着箩头,我扛着木掀走出坟园,到田地边缘担土,添加在陈国祥和陈福坟头,一般情况是一个坟头添加两担土,然后用木掀拍瓷实。为何上坟要用木掀?过去朔州人讲究铁器不进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个讲究基本上消失,原因是木掀取土太费劲。

每年上坟时,爷爷总是对着这三排坟丘,给我介绍这些逝去祖先们的生平,不厌其烦,生怕我忘掉。到1978年我老奶奶(爷爷的母亲)去世时,我爷爷他们兄弟三人才把我老爷爷的坟园迁移在了祖坟北面的小老杨林子里,大约不到一里地。1979年清明节,我和爷爷上坟时,先拜祭的还是老祖坟,爷爷给他的爷爷先“吃了”细点心后,才到我老爷爷坟园的。

朔城区的不少人,至今有一年不上两次坟的习俗,也就是说,清明节如果上了坟,其他节日就不进坟园了。但是基督教徒就没有这个讲究,我爷爷生前硬强的时候,每年的七月十五也是要上坟的,我们兄妹四人都跟着上过。过去的朔州,还有出聘的女儿清明节不能回娘家上坟的习俗。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这一习俗也就不攻自破了。在朔州,至今还有清明节女人不到夫家坟园祭祀的习俗,原因待考。我母亲虽说不上坟,但我们上坟前,她总忘不了安顿我们:“上完坟后,千万记住要从坟园剜一苗草回来。”草带回来后,母亲就栽到院里的葡萄池里,说是如此才能光景发旺。

无论是信教的人还是非信教的人,清明节下,朔州人都是要上坟的,尽管在做法上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缅怀先祖的功业,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一言以蔽之,上坟是慎终追远最好的表达形状,也是激励后代子孙奋发图强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传承发扬。

后来,全国各地纷纷建起规模不一的烈士陵园或纪念祠堂,以此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46年朔县解放,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3月,原雁北地委、雁北专署,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经呈报晋绥分局批准,在朔县文庙原址改建了塞北烈士纪念祠(塞北革命烈士陵园)。园内陈列、铭记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原西雁北左云、右玉、怀仁、山阴、朔县、平鲁6个县及绥蒙军区为国捐躯的烈士英名5163名,以及部分烈士的遗物。2009年,塞北烈士纪念祠搬迁至新建起来的烈士陵园。70多年来,每当清明节前夕,朔州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中小学学生都会有组织地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如此盛大的烈士陵园祭英灵,与传统的民间祭祖活动在朔州相得益彰,共同表达了朔州人民的家国情怀。

清明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隆重的节日。在朔州,但凡较大的节日,都会有一定的讲究,也就是民间的习俗,清明节也不例外。其中之一就是迁坟立碑等事宜集中在清明节前夕进行。

人们之所以要迁移坟墓,或者是因为祖坟无法再安置新坟,或是有亲人死于外地需要回家乡安葬的,或者是遇到国家修路架桥等建设,或者是嫌弃祖坟“风水”不好的,等等。

在朔州,迁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捡遗骨,要戴上手套必须捡在新红布里,然后放在新做的小棺材里,条件不好的家庭也可以使用一个新纸箱,但事先需要用红纸里外裱糊起来才可以使用。又如,迁坟时无论原棺材是否腐朽,一律弃而不用,遗骨需要重新装殓。无论是哪种理由的迁坟,对做子孙的人来说,心态是极其虔诚的,行动是极其谦恭的,所要表达的是对祖先和已故亲人的格外缅怀。

啥节日也离不开“吃”,清明节朔州人的主食是油炸糕,至于菜品,荤素咸宜。这里的糕寓意为“高”,人们说是上坟回家吃了糕,日后的生活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会不会如此灵验,也没有人去较真,不过这种做法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过清明节,朔州人至今有捏寒燕儿的习俗。寒燕儿就是用做馍馍的启面捏成二指多长的燕子等飞鸟和牛羊等动物,上笼蒸熟,再用红黄粉绿等颜料点染一番后即可。如果遇上心灵手巧的妇女来“捏”,火候也掌握得好,寒燕儿就更加栩栩如生了。晾干后用棉线串成一串,十四五个不等,送给儿童,比如孙孙或外孙等小娃娃们观赏或玩耍。也有的人家把寒燕儿挂在窗棂上放置一年,据说能治疗儿童的痢疾病。捏寒燕儿这种习俗起源于何时,难以说个清楚了。但表达了人们对儿童的关爱,盼望他们茁壮成长,早日成才。

清明节过后,南方的燕子就开始陆续来北方生儿育女了。等到燕语呢喃时,朔州的夏天也就来到了。因此,捏寒燕儿又表达了朔州人对哺育万物生长的春夏季节的热爱。

清明时节朔州还处在供热期间,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虽有清明节吃冷食的说法,但不过说说而已,没人敢去较真的。至于说踏青、荡秋天、放风筝等江南地区的习俗,在朔州并不热闹,几近于无,算不上什么习俗的。

 
打赏
 
更多>同类朔州晋商

推荐图文
推荐朔州晋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